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目前说明文的教学已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第一,现实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成果、各种应用技术不断产生,人们必须通过说明这一方式才能传接新知识、新技术,使用新产品,接受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继续学习的需要。说明文的写作是以对事物的认真观察、细致分析、准确表述为基础的,学习说明文,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准确、周密、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学理阐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了一定的比重,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等常识性知识,所以又称为常识性课文。说明文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二个基本属性。

2.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1)说明的科学性。(2)说明的层次性。(3)说明的通俗性。

3.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太阳》《月球之谜》《我是什么》《回声》《活化石》《赵州桥》《鲸》《松鼠》《新型玻璃》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矛和盾的集合》《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假如没有灰尘》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还可以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顺序

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等等。

6.说明文的语言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科学、准确和简明。

(1)科学。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科学无误。

(2)准确。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3)简明。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7.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活化石》一文中把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对“活化石”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新型玻璃》一文把新型玻璃分为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四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太阳》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了太阳之远、之大、之热,说得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太阳》一文第二自然段中把“地球”与“太阳”作比较,得出“太阳太大了”的结论。

(5)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鲸》中“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鲸大”的特点。

(6)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我是什么》中“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9)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8.说明文教学举例

根据以上说明文的知识,教学《太阳》一课时,可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1)本文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学生一语道破:太阳,主要写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2)举例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3)找出本文的过渡句,说说它的作用。(4)本文太阳特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和人类的关系密切?(5)哪些段落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6)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7)文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请同学共同分享?

二、重点分析

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同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较,一是说明文的内容从天文地理到风物人情,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说明文语言平实,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和浓厚的感情色彩,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说明的对象和中心

(1)说明的对象即说明的内容。阅读一篇说明文,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的二个策略:

①整体与部分。一是从整体看一篇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二是从部分看说明的是这一事物的哪一个方面,即一篇文章的具体说明对象。

②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理。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或是静态的,或是动态的,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2)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征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是“机器人”,也指出其特征“果园用的”。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太阳》一文中,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说明太阳“远”“大”“热”三个特征,第4—8自然段说明太阳与人类、自然万物的关系。

(3)抓准课文的说明中心是教好说明文的关键。因为每篇说明文都要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因此在分析课文,寻找说明中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说明文提出说明中心的规律。①题目揭示说明中心,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②开头提出说明中心的,如《太空生活趣事多》第一自然段开始:“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说起来还挺有趣呢。”③结尾总结说明中心,如《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的结尾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④中心体现在重点段落之中,如《琥珀》,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稀有琥珀,来说明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作者对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分述是文章的重点段,体现出文章的说明中心。

2.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需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另外要重视具有修辞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全面。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语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用词确切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如《鲸》中的句子:“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主要”一词就不能去掉。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为达到生动说明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我是什么》一文中有:“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这些话,拟人与比喻结合,把没有生命的“云”赋予了人的性格和行为,不仅说明了“云”的变化特征,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此外还要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恰当,可以使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复杂的过程变为简单,更易于让读者了解和接受。笼统地说,列数字能给人确切、具体的印象;打比方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举例子能反映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下定义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分类别能收到全面、清楚的表达效果;作比较能使原先难说清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鲜明具体。

3.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结构关系。

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当然,针对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具体段落,几种结构形式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交替使用,有时大层次之间按照一种结构形式安排,而其中的某一小层次采取另一种结构形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2)说明文的内容层次清晰,结构上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或按方位顺序写。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结尾有时要做一下综合说明。如《鲸》就是先提问题,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接着课文就具体说明鲸到底有多大。课文第四小段也是先提出问题:“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其他段落也都是先点出要说明的问题。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4.直观教学

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幻灯、电视录像甚至电影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难为简,使抽象变为形象,把应了解的知识大体弄懂。如教《鲸》《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回声》《活化石》《月球之谜》,可组织学生看看有关的科教片、电影等。

三、学生研讨

(1)根据文本解读的基本原理,请你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鲸》进行文本解读。请你特别注意事物的说明方法。

(2)下面是说明文的五步阅读教学法。请你据此设计《鲸》的教学过程。

说明文阅读的步骤

1.明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先要了解、掌握一篇说明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说明的是什么事理。也就是明确说明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有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从文题上一看就知道,如《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大多是事物说明文。还有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不是很明显,需要经过研读才能明确。如《大自然的语言》等,这类说明文大多是事理说明文。

2.掌握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事物说明文要把握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要把握说明事理的本质)。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明显标志。所谓“本质”,就是事物深刻稳定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或理解事理。《中国石拱桥》中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进行说明。《苏州园林》则突出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

3.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事物的特征和事理的本质都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层次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表现出来的。有的文章用了小标题结构文章,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1)克隆是什么?(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3)克隆绵羊“多利”。(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有的文章的层次通过理解分析后得出。如《大自然的语言》全文分为: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又如《生物入侵者》一文,全文按逻辑顺序说明:(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者有什么危害。(3)生物入侵者的入侵渠道。(4)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及采取的相关措施。把握文章的层次和说明顺序,就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4.找出并理解所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的本质服务的。理解了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要能分辨出不同的说明方法,要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科学性、客观性是通过确切、平实的语言反映出来的,其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数据的词语的准确性,一种是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的准确性,体会词语的准确性,利于正确地理解课文。

附课文: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qí),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lǜ)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了。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