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古人在阅读时需要自行断句。他们会在一句话的末尾用小圆圈(“。”)进行断句,这叫做“句”,而在一句话内部语气停顿的地方则用顿号(“、”)进行断开,这叫做“读”。

断句在文言文阅读中至关重要,若不懂得断句规则,将难以理解文义。近年来出现了考查文言文断句的新题型,以3分值的选择题形式呈现。虽然只需填写一个字母,但分数极具诱惑,成为考生争相争取的对象。

在进行断句之前,需要通读全文,领会全篇的文意。了解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是断句的基础。断句的先决条件是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断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家可以借助一些技巧进行断句。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通常作为主语、宾语、表语,或者介词的宾语。

名词和代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为主语,在它们前面放置断句;而作为宾语时,可以在它们后面放置断句。

像现代汉语一样,通常完整的句子都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名词或代词通常扮演主语或宾语的角色。因此,可以通过确定句子中不断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并确定其在句子中的角色来确定停顿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主语之前和宾语之后应该停顿。

一些常见的代词包括:“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使用全称,随后出现时若名字是单个字,则只提名不提姓;若名字有两个字,则只提姓不提名。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勤奋学习的人不会因为没有资源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会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规律二:在找到动词后,将定语从句读出来。

在古汉语中,句子通常围绕动词或形容词谓语进行构建。通过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可以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举例来说,正如句子①所示,其中包含了“亡”“入”“吊”等动词,因此可以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句子。而句子②中的动词有“将”“归”“贺”,因此能够将其划分为两个句子。

找规律三:以虚词开始,断句阅读

虚词在明辨句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位置常常标志着断句的地方。

“夫、盖、凡、唯、初、盍、夫、且夫、至若、若夫、斯、今、且、窃、请、敬等”这些语气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噫”、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的句尾词有:也、矣、焉、耳、而已等;用于疑问句末尾的有:耶、与(欤)、邪(耶)乎等;而用于感叹句末尾的有:哉、夫等。它们通常后面需断开。

这些是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它们一般都要在句子之间断开。

学习和做事情都有难易之分。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去做,原本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相反,如果我们不去做,原本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根据对话中的语义和语气来决定如何朗读句子。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等为标志。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可以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阅读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便明辨句读。

问:我要是懂得如何使用兵器,会有何等效果呢?
答曰:陛下您只是懂得如何使用十万兵器而已。
问:那么您会怎么评价呢?
答曰:臣虽然很多,但是越多越好为臣而已。
陛下笑道:多多益善,那你为何成为我的俘虏呢?
答曰:陛下不能善用兵器,而臣擅长运用兵器,这就是臣成为陛下俘虏的原因。

第五条规则:仔细审查修辞,确保句子通顺。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顶真、排比、对偶和反复。句子通常整齐,多为四六句,断句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在断句时抓住这个特点,常常能够产生一次断句后连续几处的效果。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的宾语,在后一句中又充当了主语。由此特点可知,我们在文中可以找出紧密相连、相同的词语,在考虑句读时按照顶真句式来进行。

秦王坐在宝座上,接见了相如。相如奉上了宝璧,并奏请秦王。秦王非常高兴,便将此事告诉了美人和左右臣子,众人纷纷呼万岁。

⑵据排偶,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排比、对偶和对称,这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也方便了我们对句子进行断句。

夕阳渐沉/鸟猿啼声/晨雾渐散/斑鱼嬉戏

志士唐吉轻如骐骥,却无法跨出十步;懒散者连续驱使十匹驽马,只因不肯坚持。放弃对朽木的雕琢,便再好的梆子也不会折断;但若一直坚持不懈,金石都可被雕饰。

(3)察反复,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尤其是间隔反复。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可以帮助加强修辞效果,也有助于突出重点。

今为宫室之美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规律六: 借句式 定句读

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