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都在反思和感到困惑:

作为老师,我能教给学生很多东西。我可以教他们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人生经验。学生可以从我这里学到如何获取和应用知识,发展技能,塑造良好的品格,建立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语文核心素养

1、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文化传统和人类智慧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内容:

言语的建构和运用,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工具;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有助于文化传承和理解。

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都是与语言、文学、写作等相关的素养培养方面的概念。语文素养着重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的文化修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更偏向于强调学生在实际语文学习中的核心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语文素养是指拥有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修养,它具有包容性广泛的特点。

4、关系:

语言的构建和使用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与其他方面独立存在,但又相互依存。

内涵的具体阐释

学生通过广泛的语言实践,积极地积累、整理和整合语言知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培养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敏捷度、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

内涵的具体阐释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审美体验和评价等活动,学生逐渐形成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培养文化视野和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最初的阶段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逐渐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语言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又开始关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思维发展。总的来说,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语文知识传授到语言能力培养,再到综合素养培养的渐进过程。

语文课程目标:

初期教育是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的阶段。

下一个方面是“三维目标”,其中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维目标指的是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

1. 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精心挑选的课文和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2. 写作表达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如作文、诗歌创作、日记、书评等,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评价、分析课文和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 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通过介绍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体方向

传统教学过于偏重于考纲、考点和解题技巧,缺乏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很少能从人性的角度去欣赏诗文。这使得原本优美的文学作品变成了零散的考点和知识碎片,使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变得空洞而毫无意义。而核心素养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忽视了人性的视角,谈论核心素养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

具体做法

重视理念转变,更新观念,关注学生成长为根本。

本次教育改革以祖国语言的特点和高中生语文学习规律为出发点,提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和选修2三类课程。这一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注重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多层次的目标发展,而非单纯解析学科知识或逐项技能训练。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非仅仅培养他们的刷题能力。

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致力于开发具有独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引导学生进行特定主题的学习,包括深入阅读、实践体验和研究,以便对相关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探究,并且深刻思考和认识社会现实生活。

精心运用教材,合理延伸至课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

在一堂课中,要全面涵盖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并不现实。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学生除了要学习实词虚词和一词多义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意,根据个人情况积累新的字、词、句,帮助他们探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领悟阅读文言文的感受,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学生还可以积累汉语特色的成语和典故,观察它们特殊的表达方式,并适当地运用文言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教材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比如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学通常会总结蔺相如的形象特点,如大智大勇、爱国忠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的成功还有哪些因素起了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被激发了,之后他们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勇于改过,秦王的贪生怕死”等结论,从而很好地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目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组织读书交流是一个促进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推荐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专题阅读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对王熙凤的专项研究,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分析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此外,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独特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重视“人的视角”需要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心,读懂情,读懂需”。

阅读作者的作品需要用心去触摸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只有我们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在一起,才能感受到深刻的东西,从而提升对文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亡国之君的立场上,来感受李煜痛不欲生的绝望,“春花秋月何时了”,“小楼昨夜又东风”。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莲”和“柳”的形象,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意。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莲”和“柳”的形象,感受清华园中的宁静美好,从而更好地读懂整篇文章。

这里引用了两首描写莲的诗词,通过极为偏执的口吻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作者并不喜欢将柳树妖魔化、丑化,这也表达了对江南的深深眷恋。

理解自己(自我反省,润泽心灵)阅读是人与作品的交流。爱默生曾说,精通阅读的人应当成为发现者。读屈原,感到自己卑微;读陶渊明,感到自己功利;读李白,感到自己狭隘。这种以“卑微、功利、狭隘”为自责的体验,正是读者在接触了屈原、陶渊明、李白那高尚、超脱、豪放的思想之后所产生的反思效应。语文阅读的目的,正是要让这些美好情感润泽身心,感染读者的内心,一点一滴渗透,一滴一滴沉淀,使人走向智慧,走向成熟。

教学反思是每位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教学反思时,可以通过“三个自问”来深入思考:

1. 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 我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3. 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通过不断自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阅读教学是否重视了思维训练?”

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不断地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质疑和解疑的过程来提高阅读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情境为例:当一个丫鬟进来笑着说:“宝玉来了。”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一个丫鬟会直呼主人的名字?‘笑’在这里又有何含义?”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教学中,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性素养呢?

许多教师过分推崇和盲目遵循所谓的得满分作文技巧,他们乐此不彼地讲解和展示固定的写作技巧。他们过分注重学生文章的结构,却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思想表达。长期以来,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学生胡编乱造,陷入过分刻意的文风中。这种只重视作品,而忽视个性的写作方式导致了文风和人格的分离。这意味着文章失去了灵魂,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冒犯。

“立德”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它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因为语文是传承和表达人类文化的载体,它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情感、有智慧的人。

歌德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经验丰富的人在阅读时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思想。这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有洞察力,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视角注重语文本身,另一种则涉及“立德树人”、“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