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以美育人?

跟着课文游世界

一、走进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美”

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教育,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里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美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1、用美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展示美的画面,播放动听的乐曲,生动形象的表演,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一下子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例如在教学诗歌《梳子》时,我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及优美流畅的动作朗诵诗歌,并出示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在这充满诗意的情景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孩子们说,“风是草的梳子,梳着草的头发”、“小朋友是滑滑梯的梳子,梳着滑滑梯的头发”、“汽车是马路的梳子,梳着马路的头发”等等。这种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把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来了。

在教学《古井》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再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的人,最后又运用多媒体的课件使学生真切的看到人们在古井边挑水的情景,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们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古井为人们所做出的贡献。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效果更好。

2、用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或激昂,或深沉,或轻快,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些感情丰富的语段,让学生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作者与教者、读者感情融于一体;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疑问,以问促读,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学生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二、合作讨论,训练语言,感受“意境美”

文学,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艺术品,其旨在以情动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蕴于语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使学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径。

1、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朗读与感受”是学生的一种教学活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朗读与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读”的过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无法替代的,没有充分地读书,就谈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

(1)阅读有目的。多读不是随便读,每读一遍,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前要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强引导。

(2)阅读有层次。注意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由读得准确到读得有感情。

(3)阅读有选择。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泛读全文,又要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语段,做到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课内精读,又要引导学生课外泛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训练想象,丰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在教学中,如果能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育。如学习《微笑》这篇课文,我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互助互爱的童话世界,表现了小蜗牛美丽的心灵。

在活动中,我首先向学生微笑问好,引出课题,采用分段教学来欣赏作品,并组织学生讨论:“小鸟为朋友做了什么?”、“大象为朋友做了什么?”、“小兔子为朋友做了什么?”、“小蜗牛为大家做了什么?让大家怎么样?”、“我们小朋友为朋友做什么?”,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小动物之间纯洁的友情,受到了一次爱的教育,懂得为人做事是愉快的,激发了学生热爱同伴的美好情感。

三、视听结合,再现画面,领略“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让学生欣赏诗歌《秋风姐姐的吻》时,在给学生展现一系列画面和简单文字后,学生体验到了秋风姐姐的吻与秋天景色的关系。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风姐姐又吻了谁,他们变成什么样了。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幼儿凝神听之,细细体会,并运用想象和联想,他们感知出的表象分外丰富。他们争先恐后地说,“秋风姐姐吻了苹果,苹果红了”、“秋风姐姐闻了一串红,一串红笑了”……显然,学生们已身临其境,犹如“人在图画中”,充分感受到了秋天丰收的热闹景象。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

与此同时,我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四、联系实际,丰富实践,创造“生活美”

人类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盯在课本上,而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如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动物冬眠的知识,说说哪些动物需要冬眠。

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

例如教学《秋天到了》后,我在班中组织了“找秋天活动”,并举办以“秋天到了”为主题的展览,让学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动中拾到的树叶、采摘到的果子或拍摄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览出来,既丰富了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又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挖掘美,把美育教育贯穿于我们的育美课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得乐趣。